1. 首页>香奈儿包代购

预计明天到后天 我国大部地区雨雪天气增多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例如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程颐认为,太极者道也。可见,朱、张二人均重视太极图说,这在当时思想家独树一帜。

预计明天到后天 我国大部地区雨雪天气增多

同的方面,按陈来先生的研究:朱、张二人太极论不仅具有宇宙论意义,也有心性功夫论意义。(参见赖贵三,第200页)朱子虽继承汉儒以气说太极而提出太极只是一气的观点,但朱子说阴阳之气从未离开所以一阴一阳之理,是理与气滚合来说,并强调理的发动性、主宰性作用,这却是不同于汉儒的地方。(《朱子全书》第21册,第1403页)这个结论应是朱、张二人在长沙会讲达成的共识,也是他们在《太极解义》讨论中的基础。此理甚明,周先生于《太极图》中已言之矣。(《朱子语类》,第41页)朱熹明确提出太极只是一气,此说受到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影响,继承了汉唐易学中的元气概念。

(参见韦政通,第806页)他既非如汉儒、张载那样倾向宇宙论,又非如王弼、程颐那样倾向本体论,而是采取以本体论而兼及宇宙论的路子,并力图融合汉代以来气化的宇宙论传统和魏晋以来本体论的传统。半年后,陆九渊给朱子写第三书,称他不欲再辩的做法甚非所望,朱、陆无极太极之辩至此宣告结束。(参见赖贵三,第200页)朱子虽继承汉儒以气说太极而提出太极只是一气的观点,但朱子说阴阳之气从未离开所以一阴一阳之理,是理与气滚合来说,并强调理的发动性、主宰性作用,这却是不同于汉儒的地方。

(《朱子全书》第21册,第1403页)这个结论应是朱、张二人在长沙会讲达成的共识,也是他们在《太极解义》讨论中的基础。此理甚明,周先生于《太极图》中已言之矣。(《朱子语类》,第41页)朱熹明确提出太极只是一气,此说受到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影响,继承了汉唐易学中的元气概念。(参见韦政通,第806页)他既非如汉儒、张载那样倾向宇宙论,又非如王弼、程颐那样倾向本体论,而是采取以本体论而兼及宇宙论的路子,并力图融合汉代以来气化的宇宙论传统和魏晋以来本体论的传统。

半年后,陆九渊给朱子写第三书,称他不欲再辩的做法甚非所望,朱、陆无极太极之辩至此宣告结束。[14]《周易集解》,1985年,中华书局。

预计明天到后天 我国大部地区雨雪天气增多

(《陆九渊集》,第22-23页)陆氏认为,无极而太极是道家之说,不是周敦颐成熟的观点。讲宇宙的生化流行,就要有生成万物的材料、秩序、动力和目的意向,此四因,构成朱子太极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而,要真正理解太极是天地气化流行的枢纽或发动力,必须从气的动静、聚散层面理解太极,这恰恰就有了被人忽视的但很重要的以下涵义:6.太极只是一气。因此,朱子的理、气、心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可以进行借鉴类比。

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故朱子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极太极问题而言,陆九韶的主要看法是:《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

另一方面,宇宙大流就是由千万生命汇聚而成,离开了每一具体生命,便没有宇宙大流。[13]张君劢,2006年:《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预计明天到后天 我国大部地区雨雪天气增多

(参见赖贵三,第204-205页)朱子理学相较于二程等宋代大儒更重视对汉代经学家注释的吸收,朱子继承汉儒把太极解释为元气的观点是顺理成章的。早年朱子在与张栻的讨论中,大致认可太极即性的看法,但晚年却明确否定以性解太极,主张太极即理说。

太极是心之理,指生物之心或仁心,如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朱子既说太极是理,又说太极是气。而第7、8讲太极是心之理,是生物之心或仁心,如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朱子语类》,第1929页)以卦画言之,太极者,象数未形之全体也。太极的根柢不能离开天地运化的过程,人的本性也不能离开人心的发动,这个关系应该即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故应当即动静求太极,即已发求未发,即其运化发动之中求见太极和本性。(同上,第84页)朱子既不主张性即太极,又反对心即太极,他说:致道谓心为太极,林正卿谓心具太极,致道举以为问。

也就是说,正是在朱、张、陆之辩曲折艰难的过程中贞定了太极即理,形成了朱熹太极的基本涵义。不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

在朱陆之辩中,看似激烈差异的下面,实质共同印证了太极即理。以此为比喻,太极是天地万物整体的中心,万物以此中心推出而去,辐辏而来。

针对朱子的说法,陆九渊于十二月复信(即陆九渊无极太极之辩第二书),陆氏的主要观点是:其一、朱子并不真正理解太极,实际上《中庸》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系辞》的神无方而易无体就是讲有理无形,不必在太极之上另加无极。(参见李中华,第457页)王弼《周易注》在唐代被选为《五经正义》之定本,成为后人学习《周易》必读之书,他开辟的易学本体论,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

因此把虚而不用的一解释为太极。太极是天地运化的主宰或根柢,又是人心发动的本性,太极论就是要人在运动发见中认得太极。而一卦一爻莫不具一太极,其各具一太极处,又便有许多道理。太极是气,指生物的基本材料,如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因。

若太极,只当说理,自是移易不得。太极本体,实质是仁本体,故他说: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先。

心学派虽多从心上论本体,同时兼及以气、理来说明心性之变化。二、朱子太极的多重涵义及其逻辑理路太极即理虽是朱子太极的基本涵义,但并非太极的唯一涵义。

朱子的太极,除太极即理的基本涵义外,还有太极即气、太极是发动力、太极是心之理、太极是至善之性、太极是象数之一、太极是天地之中、太极是宇宙等八重涵义。还有,陆氏认为太极是大中之意,大中就是至理。

而陆九渊则认为,太极本身包含着无形之意,不需另一无形之词修饰,尤其不满以道家色彩浓厚的无极一词来修饰。起初,《易》《老》两条哲学思维路线相对独立发展,在汉代有融合倾向。他作《太极图说》解义,并展开无极太极之辩。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与太极散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同上)这段话若结合他另一著名论说——即所觉者,心之理也。实际上,理、气、心三者相互依赖而对照存在,不可分离,共同表达了生生不息的宇宙本体论。

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朱、陆二氏看似激烈对立,实质同大于异,因为朱、陆都主张太极是万化之本,都承认太极是至理,而且都认为至理是无形的。同样,此宇宙大流又是每一物、每一生命辐辏和指向的中心。

曰一,曰中,即太极也,未尝于其上加无极字。具体说,就要有宇宙生成的材料——气,有生成过程之中显现且主宰的秩序——理,以及宇宙生成的目的和意向——心,这就形成了太极即理、太极即气、心之理即太极三大论点。